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打防并举”《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亮点解读
央广网北京1月19日消息(记者胡波)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业内人士表示,《指引》让企业在防范商业贿赂风险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专家认为,《指引》将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同时将提升医药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指的是一些医药企业为获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向能够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付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介绍,从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医药领域商业贿赂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医药企业合规经营意识不够、合规管理存在制度性漏洞。
杨洪丰说:“为进一步提升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治理效能,从源头上铲除商业贿赂滋生的土壤,必须在加强监管执法的同时,充分发挥医药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关口从事后执法向事前预防转移,推进医药领域商业贿赂治理长效机制建设。”
日前出台的《指引》,覆盖医药购销领域全业务流程。对每个场景内的风险因素逐一评估,根据风险等级进行明确的分类提示,列出正面、负面两张参考“清单”。
医药企业是加强自身合规管理、规范相关经营行为的“第一责任人”。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兼合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左力认为,《指引》让企业在防范商业贿赂风险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
“通过对药品、医疗器械各领域,研发、生产、流通、服务各环节的典型经营场景,如学术拜访交流、接待、咨询服务等,提供细致入微的指引,规范了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的操作。”左力说。
药企如何防范商业贿赂风险?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党委委员余卫东说:“反商业贿赂相关的法律条文专业性强、概括度高,企业在实际应用这些法条时,由于相关人员对法律术语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具体事项的合规边界。《指引》将法规制度场景化、具象化,帮助医药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宁立志表示,商业贿赂是医药领域的沉疴顽疾。以往的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往往局限于行业的某一环节,多是从政府事后执法层面进行规制,没有充分发挥医药企业的主体作用,需要建设商业贿赂长效治理机制。新发布的《指引》瞄准医药行业中游的销售环节,充分发挥医药企业的关键作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作了良好衔接,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医药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
宁立志介绍说:“《指引》紧扣医药行业特性,精准定位商业贿赂风险高发环节,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梳理潜在风险点,有效避免因场景复杂导致的风险重复归因,为医药企业合规经营提供系统性指导。《指引》突出风险预防与处置并重,帮助企业有效实现风险防控。在行为涉嫌违法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及时采取有效的案前主动报告、案中配合调查、案后整改评估等措施,从而树立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自我合规管理的积极性,减少执法成本并提高执法效率。”
宁立志认为,商业贿赂的实施会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抑制企业的创新动力。《指引》将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同时将提升医药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指引》通过规范医药企业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令企业无法依靠违规手段获取市场优势,必须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指引》通过引导医药企业合规经营,能够有效切断利益链条,防止不合理的费用转嫁于消费者,以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规范医药市场秩序。”宁立志说。
分享到微博